
做好心做好心理防护理防护
亲爱的同学们: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突袭,打破了我们平静的学习和生活,校园封闭、网课、核酸检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向我们涌来,同学们可能一时间难以适应,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心理防护”、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为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疫情下的心理调适锦囊,帮助同学们平稳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因为疾病传播源具有隐蔽性,面对病毒感染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学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原本状态,就会感到紧张、担心和不知所措。
时刻关心与疫情相关的新闻,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变得比较敏感,时常怀疑自己身体的某种不适就是感染了病毒。
只关注负面新闻而忽略积极信息,不仅低估了自己强大的免疫力,还会夸大病毒的后果,时常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有些人会出现心慌、肠胃功能紊乱、失眠,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多汗,发冷,肌肉紧张及发抖,头痛,胸闷,坐立不安等,而这些躯体不适往往是由于消极的心理暗示所造成的。
其实,产生以上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每一个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时,都会感到焦虑不安、认知过度,甚至还会被消极情绪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以上情况时,就需要进行心理调节,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消极的情绪成为我们的主人。
当前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封闭式的校园生活是我们的最佳选择,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无关人员的接触,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保护大家的安全。因此,为了自身及周围同学的身体健康,大家应按照上级防疫要求,积极配合学院的防控安排,非必要不外出,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虽然在特殊时期我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之内,我们仍可以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限自由,这便是我们对于当前疫情防控做出的最大贡献。


疫情防控期间,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主动调整自己对待疫情防控的心态,减少无意义的指责、抱怨。
深呼吸放松法采用鼻子呼吸,腹部吸气。双肩自然下垂,慢慢闭上双眼,慢慢地、深深地吸气,吸到足够多时,憋气2秒钟,再把吸进去的气缓缓地呼出。深呼吸时给予自己一些指导语:“吸……呼……吸……呼……”,呼气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很放松,我很舒服”。重复做这样的呼吸20遍,每天两次。
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紧接着很快地使紧张的肌肉彻底放松。每部分肌肉一张一弛做两遍,然后对那些感到未彻底放松的肌肉再进行训练。按照下列部位的顺序进行放松:优势的手、前臂和肱二头肌,非优势的手、前臂和肱二头肌,前额,眼,颈和咽喉部(双臂向前,双臂向后,耸肩),肩背部,胸,腹,臀部,大腿,小腿(脚尖向上,脚尖向下),脚(内收外展)。当一部分肌肉进行一张一弛的训练时,尽量使其它肌肉保持放松。
那么,在面对负性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降低压力呢?答案就是大笑!科学研究表明: 一天里如果能捧腹大笑一两次的话, 对身心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要放开自己压抑的内心,笑口多常开哦!
我们在体育活动中能释放体内多余的能量、 释放不良情绪,能提高我们和他人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团队配合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增加集体荣誉感,有利于我们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同学们可以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通过消耗体能来释放不良情绪,加强我们的人际沟通,减轻我们的压力,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表示,长时间待在室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出现频繁刷手机、作息紊乱等情况,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适。与其在不确定中纠结,不如在确定中深耕。要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要让自己闲着。越是过分关注疫情,内心越容易被疫情充斥,容易产生焦虑、害怕、惶恐。防疫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多去关注一些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可以做一些平时很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和许久未联系的朋友通讯联系等。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要做的和能做的事情上,稳定而有规律地活动和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疏导和情绪调适,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通电话心理援助服务。
1.服务对象:学院全体学生。(主要针对被疫情影响产生不良情绪且急需缓解的学生)
2.学院心理热线服务时间:8:00-11:00 13:30-17:00
3.学院心理服务热线:0535-6339095
4.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服务热线:
除上述方式外,你还可以根据情况向辅导员、家长、同学、朋友等积极地寻求支持与帮助,或者拨打下方专业心理援助热线。
烟台市24小时12355心理服务专家团队:0535-12355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0531-88942284
省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0531—86981989(8:30-11:30,14:00-17:00)
全国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仅限固定电话拨打)010-82951332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均可拨打)
全国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4001619995